【简报No.152】教学反思∣常态课《两角差的余弦公式》点滴思考

因近期上级检查多,一时未抽出时间写点反思,刚好上周周末得空,便想着写点东西记录下来。笔者前不久执教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一《两角差的余弦公式》常态课。数学教研组长、“苏陕帮扶”田泽华、“铁一帮扶”杨欢庆及工作站部分成员参与听评本节“常态课”。

两角差的余弦公式》是三角变换的基本依据,在三角函数计算和应用中发挥着重要应用。在学习过程中,如何探究公式是一大难点,笔者通过数形结合、图形辅助探求解决问题的思路,以图形诠释公式,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公式、掌握公式,通过直观图形帮助学生加深对公式的理解,培养用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、解决问题,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。经历两角差余弦公式的学习过程,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,通过推导证明两角差余弦公式,让学生了解两角差余弦公式的意义,运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进行简单的求值及化简以达到运用所学知识,检测学习效果之目的。在学习过程中,不遗余力地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,诸如数据分析、数学运算、数学抽象、直观想象、逻辑推理。
课前,笔者阅读《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一教材》及《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》之后,发现教材在给定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时,有死搬硬套的嫌疑,即未通过一定的学习过程生成两角差的余弦公式,而是上手即到、上手即用。那么问题来了,实际生活情境中真的不存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吗?直接给出所学知识好呢?还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得到的知识更好?证明公式重要还是公式本身的生成更重要?教材虽有证明过程,但是对公式的生成过程缺乏足够的探究过程,所以笔者考虑将教材学习内容进行调整,增加探究生活中的情境问题,并对情境问题进行变式探究,让学生体会特殊角、任意角的两角差的余弦公式,进一步猜想两角差的余弦公式,再借助两点间的距离公式预备知识证明两角差的余弦公式,从而突破本节课的学习重、难点,让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在探究学习活动中自然生成。
笔者借助以下生活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,为本节课的学习做铺垫。
以x轴非负半轴为始边作角α,β,α-β(α≠2Kπ+β,k∈Z),终边分别与单位圆相交于以下三点,坐标为
P1(cosα,sinα),A1(cosβ,sinβ),P(cos(α-β),sin(α-β)),你能确定AP与A1P1大小关系吗?【问题2-2】你能含有α,β,α-β的三角关系式表示出AP,A1P1吗?你有什么发现吗?【问题2-3】当α≠2Kπ+β,k∈Z时,等式cos(α-β)=cosαcosβ+sinαsinβ还能成立吗?【知识建构】cos(α-β)=cosαcosβ+sinαsinβ此公式被称为两角差的余弦公式,简记为Cα-β。

当学生建构完知识之后,笔者采用用几何画板、EXCEL演示两角差余弦公式,借助信息技术让学生感受数学之美、数学之魅,借助信息技术辅助我们的数学教学,增加学习趣味性。紧接着,通过学生独学、对学、群学、展示方式对新知进行了简单的应用,检测了学习效果,在核心素养落地方面,不断引导学生分析通过以上活动,让学生建立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,学生经历了完整的探究过程,自主构建了两角差的余弦公式,解决了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与生活的紧密联系。通过习题练强化记忆,在知识建构上体现了“用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、解决问题”,在核心素养落地方面表现为“能应用数学思想方法认识事物、解决实际问题”。

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活动,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,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;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形结合、几何直观等思想方法的重要性;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眼光发现问题、解决问题的能力;提升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。利用信息化手段,丰富课堂教学方式,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,从而促进师生互动、生生互动;从生活中取材,创设学习情境,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、思维品质,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;课堂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,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;对部分学生(奥赛班)适当增加一些教学内容,调动学生的积极性;加强实践操作环节,提升数学学科核心素养;注重数学思维的训练和培养,提升数学学科核心素养;增强课堂教学实效性,让学生在理解知识基础上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念。

版权声明:
作者:高尧
链接:http://sxgy.top/edu/jsxj/637/
来源:高尧优秀教学能手工作站
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,未经允许请勿转载。

THE END
分享
二维码
< <上一篇
下一篇>>
文章目录
关闭
目 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