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简报No.172】教学反思∣尽信书,不如无书——以“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2棱锥体积公式”为例

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2教材在《简单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》一节中,我们可以看到“如果一个棱柱和一个棱锥的底面积相等,高也相等,那么棱柱的体积是棱锥体积的3倍,因此,一般地,如果棱锥的底面面积是S高为h那么该棱锥的体积为Sh/3”。从实践中反馈,学生们很难掌握该公式,甚至连其来源都不清楚,只是死记硬背而已。课程标准明确提出:“知道棱锥的体积公式,能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。”因此,如何让学生“知道”,用什么样的方式使他们“知道”,在多大范围内“知道”是教科书没有提到的。

新课标对于该部分的学业要求是“能够运用图形的概念描述图形的基本关系和基本结果。”不难看出,这一部分的重点是对学生的直观想象、逻辑推理、数学运算与数学抽象的核心素养进行提升

事实上,关于棱锥体积的理论,最早起源于中国南北朝时期数学家祖暅(祖冲之之子),父子两人对刘徽的相关工作进行了归纳,提出“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”,即等高的两立体,若其任意高处的水平截面面积相等,则这两立体体积相等,这就是著名的祖暅原理。祖暅原理是指所有等高处横截面积相等的两个同高立体,其体积也必然相等的定理。这个原理很容易理解,我们取一摞书或一摞纸张堆放在水平桌面上,然后用手推一下以改变其形状,这时高度没有改变,每页纸张的面积也没有改变,因而这摞书或纸张的体积与变形前相等。祖暅不仅首次明确提出了这一原理,还成功地将其应用到柱、锥、台、球等的体积计算过程。根据祖暅原理,我们可以把三棱锥变形(底不变,侧棱变得垂直于底面)后放到一个正三棱柱里,可知它的体积不变,但明显另外还有两个跟它一样大小的三棱锥共同组成了三棱柱,所以它的体积为三棱柱的三分之一。

另外,在初中阶段,学生们已经学习过圆柱的体积公式,笔者将其作为“最近发展区”,利用三棱柱和三棱锥的体积关系,对锥体体积公式的起源进行了简要的解释。首先从三棱柱与三棱锥的体积入手,一方面通过探究发现,让学生从直观上了解两个等底等高的立体在体积上相等;另一方面,通过观察三棱柱与三棱锥的体积之间的关系,让学生了解两个几何体在体积上相等。基于此,笔者思考第一阶段:直观上建立两个几何体之间等底等高的关系。第二阶段:通过观察三棱柱与三棱锥之间等底等高的关系,建立两个几何体在体积上相等的关系。第三阶段,通过教学引导,借助图形,突破难点,将三个几何体间的等量关系建立起来。因为这些结论非常抽象,学生对它们的理解会比较困难。因此,我们需要利用 GeoGebra来辅助教学,将三个立体的特征表现出来,为教学活动提供强大的支持,与简单的推导相结合,就可以突破难点。

如图,三棱柱ABC-A1B1C1,连接A1C,A1B,C1B,则三棱锥A1-ABC与三棱锥B-A1B1C1等底等高,三棱锥A1-C1BC与三棱锥A1-BB1C1等底等高,从而有三棱锥A1-ABC与三棱锥B-A1B1C1体积相等,三棱锥A1-C1BC与三棱锥A1-BB1C1。因为三棱锥A1-BB1C1与三棱锥B-A1B1C1体积相等,所以三棱柱ABC-A1B1C1的体积是三棱锥A1-ABC体积的3倍,即对于等底等高的柱体与锥体来说,锥体体积为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。

紧接着,直棱柱存在这一结论,斜棱柱是否存在同样结论呢?通过不断挖掘学习过程,培养学生发现、分析、解决问题的能力,通过对数学史和数学家的故事的学习,持续地激发学生超越自我、挑战巅峰的价值导向,建立起一种家国情怀的责任感和使命担当,这就是数学的作用之处!

数学思维方法在数学素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。数学思想是数学内容核心价值的体现,它是学生学习数学所必须具备的思维品质和基本素养。在数学教学过程中,要坚持思想引领、方法育人,对数学思想方法进行适时渗透,把数学思想方法植入到学生的头脑中,让数学思想方法成为学生的核心数学素养。方法胜于知识,想法胜于方法。

数学文化对于数学教育的作用已经得到了人们的认可,数学文化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也是有目共睹的。但是什么样的有效方法可以更好地教授数学文化知识呢?数学文化对高中生影响到底有多大?如何把数学文化融入到高中数学教学中去?如何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观,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,这是关系到数学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。

尽信书,不如无书。教学内容不限于书本,它既来自于教材,但更来自于学生生活。教材不是学生的全部世界,世界才是学生的全部教材

版权声明:
作者:高尧
链接:http://sxgy.top/edu/fansi/541/
来源:高尧优秀教学能手工作站
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,未经允许请勿转载。

THE END
分享
二维码
< <上一篇
下一篇>>
文章目录
关闭
目 录